English

德里达的哲学迷宫

1998-11-1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汪民安 我有话说

在阅读《文学行动》这样的一部书的时候,最好忘记德里达是一个哲学家,也忘记他是一个批评家,最好将他作为一个小说家来读。

当然,德里达是哲学家,是20世纪屈指可数的三两个哲学家之一,也很可能是将哲学史划上句号的人物,德里达的哲学方案是将两条哲学线路嫁接在一起,从而给予柏拉图主义以致命的一击。一方面,德里达承接了德国反形而上学的哲学线路,他在尼采、胡塞尔、海德格尔那里坚定了反柏拉图主义的决心,成为反对任何本质主义的最为不屈不挠的哲学战士。另一方面,他在他自己的国家里找到了一种类似于方法论的反柏拉图主义工具:他的老师和同事们大肆渲染的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。这样,德里达在索绪尔那里找到了工具,然后汇入到海德格尔等人未竞的反柏拉图主义大业中来。

结果,德里达引发了对某些人(如哈贝马斯)来说是灾难性的后果:对任何真理、确定性、基础、价值观的不信任感和深深的怀疑。这正是后现代的哲学核心,也正是基于这种对本质主义的共同质疑态度,德里达和福柯才常常被人并置起来,他们既被人视作当代思想的两面旗帜,也被人视作兴风作浪的两个怪物。

福柯的写作华丽、明晰、激情充沛,而且对当代制度和历史环境有着大快人心的暴露感。相反,德里达既晦涩难懂,又对眼前的历史环境漠不关心,在德里达的写作面前,人们常常望而却步:德里达到底在说些什么?

这正是我所说的将德里达当作一个小说家来读的原因。我们看不到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论证,理论陈述以及一锤定音的结果性论断。我们只能隐隐约约地感受一些踪迹,一些漂亮的句子,感受一些矛盾,自我辩驳,内在冲突,字词嬉戏以及一些叙事性的小说片断。

《文学行动》正是这样一种写作形式。不要抱有求知的意图去对待它,我们应抱有好奇心的态度、抱有一种探险、一种玩乐、一种审美的态度去对待它,我们应像对待文学作品一样去对待它,去感受它的写作形式,感受它的喃喃独语,感受它的迷宫,感受它的乔伊斯或普鲁斯特式的意识流。无论是《尤利西斯》,还是《忏悔录》,或者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,对德里达来说,都不是一个储藏秘密的话语组织,不是一个引而不发的文本,不是一个有待于寻求、考究、挖掘、发现的真理矿藏。相反,它们仅仅是供德里达优哉游哉的语词森林,德里达在这里无边无际地漫步,徘徊、游荡,他既无头绪,也无明确的线索,他穿梭在迷宫里,他的写作也构成了一座迷宫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